close

1.職業簡介:

 

醫師的職責是救人,當病患有健康問題尋求協助時,通常已經把自己交付給醫師,相對的,也加重了醫師的責任。醫師的工作主要有三類:服務、教學、研究。「服務」即為病患作診斷與治療的部分;「教學」與「研究」為教學醫院醫師的職責,主要是教導後進醫師與醫學生並維持醫療專業品質,並蒐集臨床資料,整理統計調查以作為臨床研究與實驗的基礎;而開業醫師則是以服務病患為主。在台灣,醫師專科可分為一般內科及次專科(包含心臟、胃腸、胸腔、腎臟等次專科)、一般外科及次專科(包括神經外科、心臟血管、整形外科等),及其他專科(包括小兒、婦產、麻醉、家庭醫學、復健、精神科及骨科等);此外還有中醫與牙科。    醫院內醫師通常在醫院(包括門診、病房)、學校、實驗室、研究室工作,在醫院門診與病房的時間較多;一般來說,醫院及診所是病患尋求醫療協助的場所,裡面隱藏的危機亦不容忽視,例如放射線、針扎、病菌感染等,常成為醫師工作上的潛在風險。 工作時數視醫院、診所的排班與人力配置而定,醫院因24小時都要有人服務病患,醫師必須協調看診時間,其工作時段視排班行程而定,執勤時亦要隨傳隨到;醫院內醫師人數若不足時,即使主治醫師也要負責輪小夜與大夜班.

資料來源:就業e指南

 2.所需電腦技能:

「誠信、關懷、合作、創新」是我們的核心價值,配合醫療政策實施高品質的醫療服務、注重病人安全及權利、採取先端科技的檢查儀器及治療方法、醫療人員素質的提升、教學研究是持續醫療品質的不二法門,也是醫院的目標。今後我們的策略方針是培養專業向心力強的工作團隊、確實執行顧客關係管理、重視病人安全、持續流程改造、促進品質改善,開源節流、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,成為台灣精緻的健康照護體系。

資料來源:104人力銀行

3.相關科系簡介:

新課程特別強調教導學生如何去掌握重要的醫學觀念與原則,養成獨立的學習習慣,獲得解決問題的技巧,瞭解知識產生的過程,而非強迫學生去記憶大量的瑣碎事實。
新課程在設計上力求基礎與臨床醫學知識的整合,將傳統型課程改為整合型課程,並以單元教學及小組教學來施教。將不斷增加的臨床必修科目重組為核心及選修型課程;並實施互動式小組教學、重視床邊教學及臨床實習。
新課程在內容方面,特別增加人文社會科學、基礎醫療及心理社會醫學的份量,重視醫病關係及社會態度發展;在教學方面,特別加強臨床基本技能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、邏輯思考及主動學習的訓練,使學生能夠兼顧基礎及臨床知識上融會貫通。

資料來源:漫步在大學

 

 

比醫生還要忙
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yuyk/4953883308/

創用 CC 授權條款
本著作由 我愛荳芽,蔡製作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相同方式分享 3.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linwu1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